蒙古骑阵容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蒙古骑阵容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蒙古骑阵容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蒙古骑阵容插图

我们都知道当年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几乎踏遍的欧亚大陆,后来不可一世的欧罗巴人,当年面对蒙古军团只有包头逃窜和喃喃求饶的份。当年在他们眼中神圣不可打败的骑士团,面对蒙古骑兵,几乎被完虐,毫无还手之力。

当时蒙古人的一支右翼偏师对阵波兰联军,其中欧洲最牛X的三大骑士团全部现身,条顿、医院、圣殿三大骑士团。结果联军不仅大败,联军首领亨利二世都被斩首了,25000名波兰骑士战死,蒙古人从这些骑士尸体上割耳朵,足足装了9个大口袋,欧洲可谓惨败。

后来,那些幸存的骑士们说过,那些蒙古人是天神,是魔鬼,他们骑在永不知疲倦的骏马身上,挥舞着长长的马刀,像割草般的收割着欧洲骑士们的生命。他们的攻势像潮水,像闪电,这绝对是上帝的神罚,是上帝对我们的惩治,我们是逃不过的。

要知道,那时的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举世无双,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能推进80公里,几乎比得上二战时的坦克军。与高大的欧洲马相比,蒙古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而且每个蒙古骑兵通常有四五匹备用马,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于在东欧的冬季发动战事。

而且蒙古重骑和轻骑使用的近战武器都是弯刀,刀身小而轻,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学理论。而欧洲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枪(lance),长而且重,对付灵活机动的蒙古骑兵很不实用。

所以说那时的蒙古骑兵的武器装备已经优于欧洲,卓越指挥下的骑兵战术更超出欧洲人的想象,能够饮马多瑙河就不奇怪了

骑兵的历史有几千年,为何蒙古骑兵达到了顶峰

蒙古兵法本质上是进攻性的,它的内容按军事学的分类可有战术和战略两大部分。

战术一,密集队形和散兵队形结合的作战方式。西方人称它是“拉瓦战术”,具体描写道:“由雾内涌现出十名一列之蒙古骑兵三队,来马并不高大,腿粗毛长,兵士身着兰色长袍,铁盔铁甲,最前列之十名骑兵,由一老者率领,……未几,派出着铁甲皮胄之骑兵千名,直趋花刺之模军中央,意在正西突破,蒙古军之第二及第三千名大队继之出动,……各千名大队高度发挥骑兵特点,在各色各样的小旗指挥下,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时而分散,时而集结,……”。这是蒙军使用密集队形和散兵队形结合战术的生动写照。

这一战术的力量在于它发展了密集队形和散兵队形各自的优势,设法弥补了它们各自的弱点。密集队形本是游牧民族战斗的基本方式,它在部落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在突然袭击中具有很大的冲击力。这是它的优势。它的弱点,是受地形的限制,不宜在髙山密林中使用,此外这种队形一旦遭到强阻击就会变成单骑格斗。这种无队形的作战,等于失掉了整体的战争力。针对密集队形的这些弱点,蒙古兵法则用散兵术加以补充和充实把密集队形的组成单位由单骑变为十骑,并把它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这样就能克服地形的限制条件,在战斗中不会出现单骑作战。同时在散线作战中易于集结兵力,维护密集队形的战斗力。

散兵的归入,使密集队形增强了灵活性,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大小全在于队形分离和组合的速度,而这速度在蒙军是靠骑兵实现的。骑兵本身是机动灵活的兵种,再加上娴熟的技术,使密集队形的灵活性有了保证。

战术二,梯次队形的作战方式。1203年合兰镇沙驼之战,铁木真迎王罕的进攻时将部队分为梯次阵容,命忙忽惕部为先锋。王罕的阵容也是梯次的,只儿斤部是前锋,土绵土干部为二波,董合亦惕人为三波,豁里失列门为四波。在战斗中各波逐次投入,形成波浪式的冲击,推出几个厮杀高潮。这就是梯次队形的战例。

梯次作战方式实际上是密集队形和散兵队形结合的作战方式的延伸和扩充,散兵术运用于密集队形可以从横面把密集队伍分成许多小的独立作战单位,也可以从纵向分割出不同的作战单位。梯次队形就是纵向划分的独立参战的队伍,它同横向划分出的作战单位的不同是,人数众多以千户为单位,再就是时间上有先后,不像横向散兵单位同时投入战斗。

梯次队形的采用,使蒙军密集队形的威力又升一级,梯队的目标并不在打破对方的队形,而择其一翼或指挥中心给予冲击。梯队的使用等于在攻击点上增加了几倍的力量,使密集队形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使密集队形成为有机的整体,成吉思汗对旧的密集队形做了多次的改编。1189年铁木真成为蒙古部首领时,重新组编了军队,委派火儿赤(箭筒士)、宝儿赤(后勤)、浩尼赤(牧羊者)、扯必儿(参谋)、斡都赤(带刀士)等官职。这样就把原来靠信义关系维持的那可儿按君臣等级制度固定下来,1203年他同客列赤特部作战,感到有必要改造接古列延组建的部队,并在1204年初,攻打乃蛮部前将部落制改为千户制,组成了十人、百人、千人编制的新队伍。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时,又一次扩大和完善了这个队伍。

千户的军制,也是密集队形的单位,作战对千户就是一个梯队,作为一个密集队形被使用。显然,千户的密集队形和古列延的密集队形大不相同,它不再是松散的结合,而是有严密组织结合的整体,它不再爱地形限制,除广阔平坦的草地外,还能适应其它地形,它不再局限于突然袭击的战法,而能较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法。

而在战略上,进攻是蒙军兵法的出发点,特点,是实施战争的指导原则。进攻战略并不排斥战略防御,只是以进攻达到防御的目的。如1204年攻打西夏之前派兵追忽秃,赤刺温和屈出律,征服畏吾儿,收降森林诸部,都有解除后顾之忧的防御意义。而征灭西夏,对西进和南下的更大战略进攻也是一战争防御。从这个观点来看,那种单纯防御的作法和武器是不可取的。

战略二,运动。蒙古骑兵的运动性,在当时各国军队中是少见的,运动的空间,从亚洲的东方到中亚,以至欧洲,从北方草原到中原平地,几乎是马蹄能到地方都为运动空间。运动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据有人统计蒙军长距离行军的日速度达九十至九十五公里,这种高速运动的部队,在冷器战争时代不说是绝无仅有,也至少是罕见的。

运动是实施战略进攻的重要手段,蒙军就是靠运动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花刺子模战争所以能出师取胜,首先应算是蒙军运动的胜利,没有在世界禁区帕米尔高原的七千米高山上运动,没有十万大军通过六百公里沙漠的运动,河中战役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战略三,包围。蒙军在作战中较成功地实施了战略包围。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的著名战役,征花刺子模,取中都,灭金和宋,都是在包围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

蒙军的包围是进攻性的,不具有防御意义。包围是蒙军实现进攻战略的途径,通过包围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达到进攻的目的。如取中都,开始用直取的作法,过居庸关,打中都未成,于是就用包围战略,先是取金东京和西京,切断中都的左右臂,再就是兵分三路向全国内地大后方进军,形成对中都的包围,结果激化了中都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创造了取中都的有利条件。

包围的规模和速度,依赖于部队的运动性。这在蒙军是靠骑兵的运动进行的。由于骑兵的高运动能力和兵士勇猛、吃苦的素质,使蒙军的包围战略显出自己的特色。

蒙古不只有骑兵,还有来自 *** 世界的「 ”神助攻”

以往也不是没有游牧民族侵扰中原的事,汉朝有匈奴,北宋的时候有金,明朝的时候有瓦剌、鞑靼等,但一般都是掳掠一番,就回草原上了。蒙古族作为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游牧民族,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之久,实在是很出人意料。他们是怎么统一中国的呢? 两个蒙古族男子在摔跤 樊襄:宋元换代的关键一战 首先要肯定一点,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确实是王牌兵种。步兵遇到骑兵,骑兵冲锋时的威慑力基本上就能乱了步兵的阵型。步兵的阵型一旦乱了,只能任居高临下、机动性又强的骑兵宰割。 蒙古骑兵的战力,那真不是吹的。 蒙古骑兵图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在成吉思汗挞伐欧亚大陆的过程中,蒙古骑兵先后与金国的拐子马、西夏的铁鹞子、东欧的重甲骑士、日本的御家人、缅甸的战象交手,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蒙古骑兵装备图 但这只是在有大片空地的野外,那么阵地战、攻城战呢? 在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之初,也就是公元126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灭掉南宋的想法。当时蒙古朝廷中已经有人具体地提出了平宋的策略。这个人叫郭侃,是陕西平县人,是成吉思汗手下一员悍将,还参与过旭烈兀的西征。后来因功勋卓著被封"万户侯",他上书说:南宋偏居东南,占据吴越,突破南宋最重要的关隘,就是湖北的襄阳。其他的地方不过是弹丸之地,先不要去管它们,从襄阳直取临安,江淮地区,四川地区不用打,自然就归顺了。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元史·卷十九》 公元1267 年,忽必烈采取了"攻蜀不若攻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的战略思想,决定以汉水流域的襄阳地区作为攻宋的突破口。就此,宋元之间围绕着襄阳、樊城的长期争夺正式开始。 襄阳和樊城 南宋据樊襄二城,历时6年,元军久攻不克。元朝国用之中,樊襄的军费占大头,搞得忽必烈很是恼火。我们知道,蒙古骑兵厉害是厉害,宋军可以守城不出,这大概就是原来游牧民族南下牧马易,建立政权难的原因之一了。和游牧民族不善于打阵地战、攻城战有关,也和不善经营有关,这种需要耐心,讲求技巧,步步为营的方式和游牧民族比较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格格不入。但是,蒙古人找到了 *** 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围绕城池开展战争是蒙古人不擅长的作战方式,那么就干脆毁了这城池。 在 *** 的帮助下,元军先下樊城,再破襄阳。樊襄战役,成为元朝向南宋实施全面进攻的战略转折点。 忽必烈曾经发问:我凭什么能统一天下?又怎么见得宋朝一定会灭亡呢? 南宋降将管如德回答说:陛下您有福气和德行啊。襄樊之地,是宋朝的咽喉要地,攻克了襄樊,就像扼住了宋朝的咽喉,宋朝哪里有不死的道理。 帝问:"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 如德对曰:"陛下以福德胜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 帝曰:"善。"。"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那幺元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换句话说, *** 帮了什么忙,居然有这么大的效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襄樊久攻不下,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当初建立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起了作用,在这么辽阔的地域上有那么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总有一种能用来弥补蒙古骑兵不善于阵地战的办法。这个办法原来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就曾经用过,取得了光辉的战绩,但是汉字史料比较简略,幸亏当时有一位波斯人曾经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录了战争场面: 成吉思汗进入不花刺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驱迫不花刺人去攻打内堡。双方战火炽热。堡外, 射石机 ( mongonels ) 矗立, 弓满引, 箭石齐飞;堡内, 发射弩炮 ( ballistas ) 和火油筒"。 成吉思汗军队包围撒麻耳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 "城里城外的军队 *** 起来, 准备战斗, 他们紧束战袍, 杀到晚祷时刻。射石机(mongonels)和弓弩齐发,矢石横飞";这说明双方使用的都是射石机"。 蒙古军队包围了花刺子模城(即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西北部),"他们忙于为攻城准备木头、射石机 ( mongonels )、投掷器等武器。" 蒙古军" 用弓弩和射石机 ( mongonels ) 聚歼百姓"。 拖雷进兵你沙不儿(今伊朗东北部呼罗珊省内沙布尔), "他先派出一支大军, 带着(mongonels)射石机及(其他)武器,兵临沙的阿黑, 虽然你沙不儿位于一个多石地区, 他们仍从几程远的地区搬运石头, 随身带去。他们的石头象庄稼一样堆成山, 连十分之一都没有用上。你不沙儿的百姓见事态严重……尽管他们在城头有三千把弩在发射, 架有三百台射石机(mongonels)和弩炮(ballistas), 还准备有相当数量的擂木和石油, 可是他们的腿已发软, 他们已士无斗志"。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队在攻城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抛石机、弩炮和火油筒等攻城机器。而且,战争胜利后,又缴获了大量当地的辎重,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更新武器的种类。伊尔汗国的大汗旭烈兀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尔汗国下辖的 *** 地区,原来在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时候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下,这个时期的 *** 的学者们通过翻译希腊和埃及的数学成果,把埃及、巴比伦的实用数学与希腊的理论几何相结合,写出了《测量与几何》、《计算技巧珍本》等闻名后世的数学著作。到了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就被旭烈兀灭掉了,阿拔斯王朝灿烂的天文、数术文明也为蒙古所用。 蒙古四大汗国和元帝国 公元1268年,忽必烈久攻南宋不下,发令向伊尔汗国的大汗——旭烈兀的长子阿八哈征调机关师(炮手)。阿八哈给叔叔派去了阿老瓦丁、亦思马因两人。 至元八年(一二六八)世祖遗使征炮匠于宗王阿八哈,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于五门前。帝命试之,各赐衣段。(《元史·方技》) 二人有数学功底,长于计算,到了大都后,在原来西亚的投石机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威名赫赫的" *** 炮",因为在襄樊之战中威力大显,又被称为"襄阳炮"。 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 因以其人来军中, 十年(1273年), 为炮攻樊城,破之。 《元史·阿里海牙传》 有 *** 炮助攻,樊城破了,襄阳顿失守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元军围困襄阳,根据 *** 炮的射程和襄阳城的护城河、城墙宽度来架设炮台,在距离不够时,增加炮台的高度,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襄阳守城录》中记载, *** 炮的射程为250步,约391.25米,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经过测算(抛石机是抛物线),把 *** 炮的炮台架立在襄阳城外东南方向(具体离城墙多远没有查到具体资料),根据史料记载, *** 炮威力相当强大,发射后所击无不摧陷,襄阳遂破。 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元史·亦思马因传》) 樊襄既破,坚定了忽必烈灭宋建元的决心。次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8年之后,元军在崖山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忽必烈能建立元朝,来自波斯的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和他们所制造的 *** 炮功劳不小。 *** 炮 示意图 *** 炮真的只用来投石吗? 笔者查阅很多关于 *** 炮的资料后发现,关于 *** 炮的描述,都倾向于是一种操作方便,能够调整射程和角度的大型投石机而已。但奇怪的是,在樊城破城的时候,有这样一条记录: 整言于丞相伯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 *** 炮击之,而焚其栅。《元史·刘整传》 注意这个"以焚其栅",这个栅,应该是宋军的木制防城工事,但是居然在 *** 炮的打击下焚烧起来了,这就奇怪了,如果只是投石机,怎么会燃烧起来呢? 随后,在史料中又发现一则战役的记录,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史料记载的是公元1274年,元军围攻南宋所据沙洋城的战役: 日暮风大起,伯颜命顺风掣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涨天,城遂破。 《元史·伯颜传》 从记载中可以发现,使用"金汁炮"也会引起大火,而且"烟焰"与在樊城使用的" *** 炮"是类似的。而且"金汁"究竟是指什么呢?汁——那应该液体,又能燃烧,而且不为南宋人所熟悉(不然应该不会不明所以地称其为"金汁"),合理推测一下,这个"金汁",会不会就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缴获的西亚辎重之一——石油呢?这和当初伊尔汗国西征 *** 地区时就地取材使用的灌满石油的炮弹简直太相似了。 如果金汁就是石油,那么"樊城木栅焚烧"和"金汁炮"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 炮可以用来投掷,这个是绝没有问题的。可以用来投石,这个也是国内外诸多史料所公认的,但是除了投石之外,是不是还能投掷别的一些什么呢?要知道,发机飞火的做法,早在唐末就已经见诸史料了啊。 发机飞火 示意图 而且,除了推测,在一些可以充作史料的碑文中,也可以窥到元朝火炮的威力,绝不是投石可以造成的伤害。在《少中大夫静江路总管王公神道碑》一文中,描写了宋亡后,静江宋将娄钤辖率领二百五十人拒不投降,最后集体殉难的故事,非常壮烈。其中提到了元朝火炮的威力: 人拥一火炮,坐然之,声发,如合数百疾雷为一,城土震落,烟焰蔽空,吾兵有惊死者。火灭骨尽,无圭撮遗,亦死事之奇哉! 《少中大夫静江路总管王公神道碑》 在明朝的正史中,也提到元军「 ”用火”的事,而且在剪灭金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因为明朝里宋元之交比较远了,所以取信的程度不够,所以只作为辅助证据: 元初得西域炮, 攻金蔡州时, 始用火, 然造法不传, 后亦罕用。 《明史·兵志》 总之,在骑兵和攻城利器的辅助下,元朝统一了中国。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改变了汉王朝历史上对于边疆管束无力的问题,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而且,元朝从 *** 吸收并应用到中原的,不仅仅是军事武器,还有来自 *** 的天文、数术、水利知识,使13 世纪成为中国数学、天文历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有好也有坏,元朝以游牧民族独有的方式,深刻重塑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参考资料:

《元代中阿科技文化交流》 《蒙元时期 *** 炮的东传及作用》 《元史》 《明史》 《世界征服者史》

蒙古人远程作战,带多少马?

一人带三只 蒙古人马上得天下,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蒙古人与马相伴一生,无论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将马群放归大自然,自由自在的觅食、繁殖。蒙古马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度的严寒。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既没英国纯种马的高贵气质,又无俄罗斯卡巴金马修长骏美的身条。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 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科尔沁马、三河马属于高头大马,有洋马的血统,高大骏美,四肢修长,暴发力强,速度快,在国内外赛马会上风头露尽,常夺头筹。乌审马短小精干,清秀机敏,很有灵气,戈壁沙地行走如飞,因此这种马很受西部荒漠草原牧民的喜爱。成吉思汗陵内那匹“温都根查干”白神马就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是较典型的蒙古马,体张强壮抗病耐劳,善于长途奔跑,适宜作战行军,在古代战争中屡建功勋。据说,世界著名的唐昭陵六骏中就有一匹乌珠穆沁马。 内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抓膘。蒙古人常说:“马不食夜草不肥”。马爱清洁,喜欢饮用河里流动的水。有经验的牧马人常将马赶到河边,以方便其洗浴、饮水。草原上有“旱羊、水马、风骆驼”之说。马食用大量的草,需用水助消化。马在夏季爱奔跑活动,出汗多,如不勤为马饮水,马就不爱食草。牧马人知道:“宁少喂一把草,不可缺一口水”。马有“义畜”的美誉。马与其它牲畜不同,儿马不与自己的直系亲缘交配。待自己的“儿女”长大成熟,儿马会将它们逐出自己的马群。一个儿马拥有30至50匹骒马,骒马群的秩序、安全,都由儿马来管理,如有其它儿马敢冒大不违,侵入自己的骒马群,它就会扬鬃奋蹄教训它一顿。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主人如果受伤、醉酒,只要把他放在马背上,它就会十分温顺地驮着主人将他送回家;在赛场上,它会按照主人的意愿拼死向终点奔跑,为了主人的荣誉,它会拼尽最后气力,宁愿倒地绝命也不会半途放弃比赛。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成,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抓膘期不准骑马狂奔让马出汗。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牧马人说,“为马刮一刮,刨一刨,胜似喂精料”。 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马为主题的赞美诗、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音乐、美术、雕塑、数之不尽。蒙古人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节日,如:赛马节、马驹节、马奶节、神马节等。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养着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马温都根查干和两匹成吉思汗的白骏马,每年阴历3月21日,国内外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成陵祭祀神马。这个仪式在忽必烈时便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一直传承到现在。为了这匹神马,二十年前,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人找遍了鄂尔多斯全盟七旗,在盛产名马的乌审旗,看到一匹一身雪白,四蹄纯黑,眼睛又黑又亮的儿马。儿马看到来访的达尔扈特人,又刨前蹄又嘶鸣。达尔扈特人上前拜见马的主人,问询马的情况。主人说,这匹马是阴历3月21日出生,马诞生时门前的湖面上升起一道彩虹。达尔扈特人听后立即上前参拜神马,认定这就是苦苦寻觅的“温都根查干”了。 如今,蒙古马无论在都市还是在牧区,都逐渐失去了生产生活、骑驭的作用,蒙古马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然而,蒙古马与蒙古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有蒙古人的地方,蒙古马是不会绝迹的。蒙古人意识到蒙古马已越来越少,社会上有识之士也开始建立各种有关蒙古马的组织,研究蒙古马、抢救蒙古马的工作正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展起来。 蒙古马源于草原,兴于战争,衰于当代。然而,蒙古马与蒙古人共同创造的辉煌历史及民族精神,将会生生不息,永存千古。

横扫亚洲的蒙古铁骑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

在古代战争中,步兵、骑兵、弓兵为主要的作战兵种,这三者之间也存在互相克制的关系。步兵克制弓兵、骑兵克制步兵、而弓兵克制骑兵。形成这种互相克制的原因在于各兵种的作战方式不同。由于古代马匹数量有限,步兵和弓兵的武器相对于马匹则更容易获得,所以骑兵的数量也是最少的。古代战场上通常将这三个兵种混合搭配使用,来弥补各兵种的缺陷,所以很少有使用单一兵种进行作战的部队。即便宋朝缺少马匹,也会在作战时使用少量骑兵来弥补步兵没有快速突击能力的缺陷。

总的来说,骑兵虽然受弓兵克制,但如果将步、骑、弓各取一个兵种组成单一兵种的部队,还是骑兵更占优优势。蒙古铁骑就是一支由骑兵组成的部队,成吉思汗正是依靠这支部队才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同时,蒙古铁骑也是公认的最强骑兵。

成吉思汗雕像

前言

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持续,在古代战争中,作战能力最优的便是骑兵,大多数的战争中都有骑兵的身影。比如拜占庭骑兵、哥萨克骑兵、奥斯曼骑兵和八旗骑兵。这些骑兵部队战斗力惊人,且都名扬世界。而蒙古骑兵,更是当时让全世界都为之胆寒的骑兵部队。

蒙古铁骑的作战武器和作战方式都与欧洲重骑兵有着显著不同。欧洲重骑兵用铁甲将骑士和马匹完完全全地保护了起来,就连马眼都要有铁网防护,除马腿无护甲外,堪称武装到了牙齿。同时欧洲重骑兵使用骑枪为作战武器,通过马匹的高速运动,以整齐的阵型向敌阵冲去,能够对步兵阵列造成相当大的打击。

欧洲重骑兵

而蒙古铁骑则是以弓骑兵为主,充分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杀伤敌人。欧洲重骑兵在面对蒙古铁骑时完全丧失了其优势,经常被蒙古骑兵包抄两翼,最后反遭重创。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也不仅仅是依靠其机动性,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强大。

战术多样,快速反应

蒙古铁骑由六成的轻骑兵和四成的重骑兵组成。轻骑兵负责侦查获取情报,因其只配备轻薄的皮甲,没有重甲所带来的沉重负担,所以行军速度也更快,时常承担支援任务。重骑兵是作战时的主力,用来突进提防战阵扰乱其阵型。重骑兵身披扎甲或锁子甲,骑兵的负担较大,但防御力也更为出色。扎甲主要防御来自刀剑的威胁,锁子甲可以有效减少弓箭的杀伤,普通弓箭无法射穿优质的锁子甲。虽然蒙古重骑兵身披重甲,但比起欧洲重骑兵来说,所承受的负担要更小一些,机动性也就更好一些。

锁子甲

由于蒙古铁骑多是弓骑兵,所以自然使用更加灵活的战术进行作战。骑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蒙古骑兵不但能够在战场上反复穿插,还可以轻松对敌人的两翼和后方进行包抄,使敌军军阵大乱。且蒙古人体型大多健硕,单兵素质极强,射出的箭矢速度又快力道又强,经常是射击之后就策马离去。欧洲重骑兵因负担过重无法追赶上轻便的蒙古骑兵,在追击的过程中又经常会被前方蒙古铁骑的箭矢击中。就算能够追赶上,大多数的骑兵也无法在拼刺的过程中占据上风。《世界征服者史》中有关于蒙古铁骑作战过程的记载:

“战术优势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蒙古骑兵对自己的优势十分自信,他们的先头部队不时地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后撤下来的梯队替换。直到敌人已经被引出阵地,或者是被这种远距离射击挫伤时,居中的重骑兵才出击,用长刀将敌人砍倒。”

蒙古铁骑

总的来说,蒙古铁骑主要使用四种战术:

一是使弓骑手对着敌阵密集放箭,形成箭雨杀伤敌人。二是包抄敌军两翼并完成合围。三是诱敌深入,围而歼灭之。四是边走边打。

蒙古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灵活机动的特点,尽可能避免与敌陷入缠斗,而是发挥弓箭的优势远距离打击敌人,使亚洲骑兵和欧洲骑兵束手无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蒙古骑兵所使用的武器从未受到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对敌人造成杀伤,用什么都无所谓。这就使蒙古人在获取武器时变得更加容易。但这并不代表蒙古骑兵没有正式的武器。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什么样的刀枪都可作为武器,但每个蒙古骑兵都标配一把强弓和一把马刀。铁质武器在进行多次劈砍过后,会因劈砍至骨骼导致卷刃,就无法再次使用。弓箭较马刀和长枪来说更为耐用,制造过程和成本也更为简单和低廉。而蒙古部队依靠掠夺补给的方式,还间接刺激了蒙古人的好战之心。《元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槊直腯鲁华,蒙古克烈氏。初,以其部人二百从太祖征乃蛮、西夏有功,命将万人,为太师国王木华黎前锋。下金桓州,得其监马几百万匹,分属诸军,军势大振。”

蒙古弓

蒙古铁骑所使用的弓与中原王朝弓兵所使用的的弓不同。蒙古骑兵的弓更长更大,需要八十斤左右的臂力才能够拉开,因此就能够射出更远、更具有杀伤性的箭。且蒙古人常年狩猎,每个成年男性都有一定的骑射基础,不必再加以培训。

对于骑兵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是战马。蒙古马的忍耐力是世界上所有其他马种都无法比拟的。强大的忍耐力造就了蒙古马善于长途奔跑的特点。所以蒙古马不但能够当成坐骑使用,还可以驼运辎重。而且蒙古马不挑食,对于环境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基本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蒙古马的缺点是其过于矮小,所以奔跑的速度比起欧洲马匹来说要慢一些。

蒙古骑兵有多厉害呢?

据历史记载,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大。在那个时期,成吉思汗率领他的精良的蒙古骑兵部队四处征战,征服了亚洲的许多地区,而且还与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斗争,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众所周知,蒙古骑兵的战斗力非常惊人,那么欧洲军队的实力又是如何呢?其实欧洲军队的士兵们平常训练也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欧洲军队的人数比蒙古骑兵多,可就在这样人数悬殊的情况下,为何10万欧洲骑士对战6万蒙古骑兵,却在两天后只剩下了千人呢?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信大家也知道,蒙古人一般都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童年的娱乐活动就是骑马,摔跤,射箭等一些战斗技能,而且这些活动对于他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的训练导致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队伍中的任何一个骑兵都是非常厉害的。草原上生长的儿女都是勇敢坚强的,而且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也是很优秀的,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蒙古骑兵战斗力惊人,但欧洲骑士的实力也很强,欧洲骑士的日常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要完成一些轻骑兵的技能训练,有时还要完成重骑兵的技能训练。因为重骑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是一些步兵和轻骑兵可以抵抗的。重骑兵之所以被称为重骑兵,是因为除了他们自己穿铠甲以外,连马匹都穿了铠甲,想打败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重骑兵就算手里没有兵器,光靠一匹战马冲入敌营也能造成对敌军一定的伤害。

欧洲军队将重骑兵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觉得他们对于各种战争都能轻易应对。因此当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觉得有重骑兵非常淡定,而且又打听到蒙古骑兵的人数比自己军队的人少很多,更不担心了。因为在古代没有什么先进武器,一般人多的比较容易赢。但事情发展超出了欧洲人的预料,他们的十万骑兵对战蒙古6万骑兵,在两天后仅剩下千人。

为什么欧洲军队会输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蒙古骑兵的兵器比欧洲骑士的好,蒙古人所用的是长兵器,而欧洲人所用的大多数都是短兵器,俗话说得好,一寸长,一寸强,打仗的时候,长兵器发挥的作用比短兵器大。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蒙古骑兵战术强于欧洲军队。蒙古骑兵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欧洲重骑兵的厉害,于是就让自己的轻骑兵在前方做诱饵,重骑兵埋伏,将欧洲重骑兵引入陷阱,一网打尽。而且重骑兵行动不方便,进入陷阱后无法逃脱。而蒙古骑兵正是依靠这两种原因,在人数悬殊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成功取得胜利。

当中世纪骑士团遇到蒙古铁骑,为何不堪一击呢?

有一句话说的好,有的时候并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对手太强。

蒙古铁骑,毫无疑问,是当时陆地上排名第一的野战部队,蒙古铁骑是蒙古内战后留下来的精锐部队,而且蒙古部族身居草原,民风彪悍,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其本身便是可以称得上是出色的战斗民族。

再来看看蒙古铁骑的装备配置:首先是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及欧洲马高大,但却是世界上耐力最好的马种,它对食物的要求极低,基本上在哪里都能够找到食物,而且蒙古马对环境适应力极强,不管是荒漠还是平原,它都能可以生存下去。蒙古铁骑在作战的时候,通常会带上大量母马,一方面可以供己骑乘,另一方面母马能够生产马奶,为蒙古骑兵提供食物。

再来看看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分为轻骑兵与重骑兵。轻骑兵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承担游击,侦查,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务。重骑兵的武器一般为长枪,身披重甲,主要负责冲阵与切割敌军阵型。在发生战斗的时候,蒙古军队一般不会单纯地使用轻骑兵或重骑兵,而是会穿插交换使用,从而令对手应接不暇。

说到蒙古铁骑的强悍,除了其客观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那就是其***——成吉思汗。

纵观成吉思汗一生,确实也不负“一代天骄”之名,其先进的战略思想与独特的战略眼光,在当时鲜有人能够与之抗衡(详情可以查阅百度百科),在他治下的蒙古铁骑也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说完蒙古铁骑的优势,我们再来看看欧洲骑兵团的劣势。

其实若是论单对单,蒙古铁骑绝对打不过欧洲骑兵,当时的欧洲骑兵由大量重骑兵构成,装备精良,论冲阵世间罕无敌手,但其过于单一的兵种却有着其致命的缺陷:机动性极差。

在欧洲重骑兵与蒙古铁骑交锋的时候,他们绝望的发现,对手根本就不和自己正面刚!蒙古重骑负责拉扯牵引,轻骑兵在两翼放箭射击,欧洲骑兵由于装备厚重,根本无法对任何一方展开有效攻击,只能逐渐被消耗,最后败亡。

?

蒙古军横扫欧亚,为何会输给明军?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元朝建立的政权却是中国自古以来版图最大的。甚至可以说在欧亚大陆上让人无不闻风丧胆。但正是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为何会被明军吊打呢?其实成吉思汗早就说出真相了。

其实想了解这个问题,要先从蒙古军队的强大开始。虽然从军队的人数上来看,蒙古军队和中原,或者是他所攻略的欧亚大陆的国家相比,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但是蒙古军队的质量却远超其他国家。

草原政权很难以坚持百年以上,所以几乎草原上的民族自诞生开始,便无不被战乱所侵袭着,这也导致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古装力量非常强大,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战斗力可能比中原的20多岁成年男性都要强大很多,简单的来说环境使然。

据了解,当时蒙古人一共只有88万人次,但是常备的骑兵却不到20万,可正是凭着不到20万的骑兵 却创造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战绩。甚至让东方和西方很多国家都闻风丧胆。

正如上文所说的,蒙古军队虽然数量减少,但是却非常强悍。毕竟作为战乱纷争不断的蒙古高原,如果士兵战斗力过弱的话,早就已经被淘汰了。草原上的民族就是从战争中诞生出来的,所以相比较中原或其他国家的士兵,自然是要强壮不少,狠辣不少。

草原上的孩子一出生,都会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来让他们拥有活下去的技能。比如说后期的清朝政权,八旗的孩子都要学习骑射。马背上的民族得来的天下,自然也少不了骑射的本能。而虽然在蒙古的不到20万的骑兵之中,有大量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可是这是孩子,却毫不逊色成年人。

蒙古骑兵在当时的是世界各国骑兵中,速度最快的,甚至普遍一人双马,而蒙古的士兵都会换马,很显然,敌人在蒙古骑兵面前会迅速地被收割。在很多和蒙古人对置国家的历史游记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无不将蒙古骑兵形容成鬼魅,黑暗中来收割人的生命。

蒙古军队的战法也非常的厉害,由于蒙古人人数稀少,所以蒙古人的战争大多都是采取游击战,擅长以少胜多,并且由于蒙古人强悍的个人战力,在游击战中更是具有先天的优势。欧洲国家基本都是采取重骑兵的军队制度,所以在速度极快的蒙古骑兵面前,只有被宰割的份。

蒙古人非常的狠毒,从不懂得手下留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狠话不多。一击致命,从来不会婆婆妈妈。如果说西方的重骑兵在速度上,无法和蒙古兵相提并论,那么东亚的农耕民族在力量上的孱弱,就更加不会是对手了。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些优势,那么可能也不会是人海战术的对手。蒙古人还擅长伪军作战,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去掠夺敌方的毫无战力的平民,让平民们做先驱。所以在战争中会死去大量的平民,这也是为何先后有1亿人因蒙古疾病而死的原因。

一个民族自然有它的优势所在,那么也有它的劣势所在。蒙古人在建立元朝政权之后,虽然也延续着去争夺版权的蒙古掠夺的野心,但是到底还是败给了荣华富贵和贪图享乐,成吉思汗也曾经说过,当草原上的战马不吃草的时候,黄金家族就会衰亡,显然也一语中的。

由于元朝的统治阶层腐朽和暴政,导致起义军四起,而明朝当时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并且最重要的是明君的骑兵,吸取了蒙古的战法,贪图享乐的蒙古骑兵早就不是对手。后期明朝的骑兵,甚至还成为了明朝的招牌力量。朝代的腐朽,远远不是初代蒙古军队的强大,所能够弥补的。

不过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每一个封建王朝到了统治后期,结局都会贪图享乐,并且实施暴政,不顾底层人民。可是完全站在了底层人民的对立面,又怎么可能安然的统治下去呢?你们觉得呢?

蒙古铁骑是怎样的?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窝阔台之子铁木真。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正是他把一个由于妒嫉和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分裂为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而不胜的军事组织。1211年,他在统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后即着手统一中国。五年内,蒙古人迅速占领了华北和朝鲜,他们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就在这时,成吉思汗发现单纯依赖骑兵无法攻占筑有高墙的城市,因此向中国工匠学会了制造攻城机械和使用射石机、弹弩的方法。

最后,成吉思汗认识到要统一中国这样辽阔的地区需要化费很长的岁月。这时他又得知蒙古内部发生了动乱,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队后返回蒙古。后来他又率领军队进攻波斯花刺子模帝国,并于1221年使之臣服。接着继续领兵向南、向西、向东,席卷了整个亚洲,毁坏了大批城市和乡镇,残酷地屠杀那些对蒙古人来说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这个地区备受蹂躏。接着蒙古军队又从波斯出发向西北方向推进。经过广泛的兵力侦察,一支大约20,000人的军队在苏布台和笳卑将军的率领下穿过高加索进入俄罗斯,并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军击败了卡尔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罗斯人和库曼人(库曼百姓在蒙古人越过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组成的军队,接着又跟卡马河流域的保加利亚军队遭遇并将其击溃,然后向东折回。根据这次远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报,十五年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制订出了征服欧洲的详细作战计划。

蒙古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一万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十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十个骑兵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很宽的一条阵线向前推进。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者停止前进或者向后稍退,其余纵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敌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乘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

好了,今天关于蒙古骑阵容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蒙古骑阵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蒙古骑阵容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